首页
|
北京大学
|
English Version
研究所概况
新闻中心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进展
科学研究
科学进展
学术笔记
讲座视频
科学进展
方方课题组在《PNAS》发表文章,该研究使用了一种罕见的颜色和运动错误绑定现象结合脑电记录对神经振荡在其绑定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首次证明alpha振荡在特征绑定过程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视觉特征绑定过程与神经振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方方、饶毅课题组合作在《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发表文章。研究对2619名中国大学生被试的轮廓整合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用心理物理法获得了每个被试稳定的知觉整合成绩,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考察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对轮廓整合的贡献,进行视觉轮廓整合效应的基因分析。
方方教授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发表文章,采用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群感受野(population receptive field, pRF)技术进行研究,揭示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
杨竞课题组在《Cell Reports》发表文章,最新开发了针对不同免疫器官全组织免疫染色和三维荧光成像的ImmuView技术,首次系统性观察了完整、未经切片处理的多种经典免疫器官和组织中的神经分布状态,揭示了神经-免疫调节的关键环节之一,为全面理解脾脏中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吴思课题组在《elife》发表文章,从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出发探寻了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如何实现高效的多模态信息整合与分离的计算机制,提出大脑采用两种神经元来完成此任务,两种神经元的竞争与协助实现了大脑多模态信息的快速高效处理。该理论对我们理解大脑信息整合的一般性原理以及类脑计算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韵课题组在《Science Signaling》发表文章,综合使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素标记膜表面受体及内化实验、抗体喂养实验、同位素体外激酶实验、钙成像和大鼠炎症痛造模及蛛网膜下腔给药等实验技术,首次揭示Cdk5负性调控辣椒素受体TRPV1的组成型内化机制,为临床镇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罗冬根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文章,发现嘴部机械感知控制两种相反进食行为,并从感受器蛋白分子、神经环路和整体动物行为多层次系统地解析了其神经机制,为理解哺乳动物的进食机制提供新思路,同时在突触水平上解析了进食环路对机械和味觉信息的整合机制,为研究多模态感知及行为的整合提供范式。
饶毅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文章,发现了特别的分子——D型氨基酸调节睡眠这一重要的生理学过程。研究发现肠上皮产生的特殊氨基酸可调控睡眠,D型丝氨酸通过NMDA受体而促进睡眠,表明睡眠的分子和细胞机理与一般的想法显然不同。
李毓龙课题组在《Neuron》在线发表文章,首次成功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斑马鱼和小鼠中检测内源去甲肾上腺素的动态变化。该探针可特异性地区分结构相似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将成为研究去甲肾上腺素相关神经环路的重要工具。
饶毅课题组在《Neuron》发表文章,通过物理光学成像、化学、分子生物、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学多学科交叉,创造了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新资源三者合一。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 Prev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Next >>
×
Tips
您好,本网站不再支持IE6、IE7和IE8浏览器。
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请您升级您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
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
如果您使用的是IE9或者之后的版本,请
单击此处关闭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