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航课题组在《PNAS》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人类在加工概率信息时的系统性错误。她们发现,看似非理性的“概率扭曲”现象其实可能是大脑在有限的认知资源下优化信息传递的结果,可以借用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一词来描述。
李家立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发现circGRIA1在雄性猕猴脑内多个脑区呈现显著地增龄性表达升高,同时发现circGRIA1除了少部分表达分布在神经元胞浆和突触附近外,其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细胞核中,并发现其能够与Gria1基因启动子区域有相互作用,通过顺式作用调控Gria1 mRNA表达。
方方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发表文章,使用立体脑电图进行人类视皮层的颅内电极记录。通过网膜拓扑定位程序,研究者先定位出早期视皮层V1-V3内各电极位点的视觉空间感受野。在学习阶段,被试反复观看屏幕上快速移动的光点。在前后测试阶段,在运动轨迹的不同位置短暂呈现光点,记录感受野位于运动轨迹的电极信号,考察光点能否诱发运动序列的重放。
杨竞课题组在《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发表两篇著作章节论述神经轴突退行性病变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领域前沿进展
纳家勇治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文章,发现恒河猴下颞叶的神经元既可以表征基于关系空间的、支持物体再认的物体客体信息,也可以表征基于视网膜空间、支持物体定位的物体位置信息,两者共同成为实现第一视角体验的重要神经基质。
纳家勇治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发表文章,设计了一个基于3D游戏引擎的全新空间记忆任务。通过表征相似度分析发现,当定位自己位置时,认知地图由内侧颞叶的海马表征,而当定位物体位置时,认知地图被内侧前额叶表征,从而揭示不同空间任务要求下认知地图的神经表征。
周晓林课题组在《NeuroImage》上发表文章,结合自主开发的人际互动范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手段,对自我决策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异同是否可以泛化到个体加工他人在风险和模糊情境下的利他决策、进而产生感激情绪进行研究,揭示个体加工他人利他决策不确定性产生感激情绪的认知神经基础。
纳家勇治课题组在《Human Brain Mapping》发表文章,采用物体命名任务结合熟悉性评分的方法对物体命名与再认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物体命名过程与再认过程的激活脑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揭示了额下回在概念知识提取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灵活调控相应的语义表征脑区
张航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型用以解释人类认知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视觉启动效应,认为启动效应不是大脑对外界启动刺激的固化响应,而是大脑在固有的注意振荡与对未来目标的时间预期共同作用下的涌现特征。
陈良怡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文章,发展了一种新的超分辨荧光成像手段,通过荧光标记胞浆中的钙离子同时以“暗影”的形式“反向”标记出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揭示了线粒体对内质网(ER)钙库释放顺序的决定作用,并阐明背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