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翔课题组在《Neuron》发表题为Social touch-like tactile stimulation activates a tachykinin1-oxytocin pathway to promote soc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发现发育早期的抚摸(social touch)能促进小鼠成年后的社交互动行为和对抚摸环境的积极偏好,该长期效应由一条肽能神经元通路介导...
李毓龙实验室在《Neuron》发表题为“A sensitive GRAB sensor for detecting extracellular ATP in vitro and in vivo”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ATP探针GRABATP1.0的开发和在体外及活体动物的应用。李毓龙实验室自201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针对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五羟色胺、内源大麻素等神经递质...
李毓龙实验室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 A fluorescent sensor for spatiotemporally resolved imaging of endocannabinoid dynamics in vivo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内源大麻素探针GRABeCB2.0的开发和在体内外多种场景下的应用。
王征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文报道两种神经调控手术干预难治性强迫症的脑网络模式调控的异同,为个体化术前治疗方式筛选、术后康复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李健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发表题为“Sunk cost effects hinge on the neural recalibration of reference points in mental accounting”的论文,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考察了沉没成本效应的机制。该研究基于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模型...
陆林课题组在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刊登了题为“Gut microbiota modulate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sleep depriv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从“微生物-肠-脑轴”角度揭示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受损的机制,为防治睡眠不足导致的认...
罗欢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上合作发表题为“Alpha-Band Phase Modulates Bottom-up Feature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揭示脑神经振荡相位在自下而上特征注意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支持了注意过程的节律性和动态性,体现了大脑利用时间维度在视觉信息加工中的“时分复用”机制。
韩世辉课题组在《eLife》在线发表题为“Neural mechanisms of modulations of empathy and altruism by beliefs of others' pain”的研究论文,结合行为和多模态脑成像手段揭示了信念调节人类利他行为的心理和脑机制。
罗欢课题组在《eLife》上发表文章,揭示了工作记忆中结构和内容“相伴相依”存储的神经机理。这些发现表明,序列结构作为一种基本和重要的信息组织形式,改变和重塑了记忆内容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
李毓龙实验室在《eLife》在线发表文章,通过大规模筛选对可能定位于突触小泡的转运体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其中定位于突触小泡的SLC35D3为UDP-葡萄糖转运体,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