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
|
English Version
研究所概况
新闻中心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进展
科学研究
科学进展
学术笔记
讲座视频
科学进展
纳家勇治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发表文章,设计了一个基于3D游戏引擎的全新空间记忆任务。通过表征相似度分析发现,当定位自己位置时,认知地图由内侧颞叶的海马表征,而当定位物体位置时,认知地图被内侧前额叶表征,从而揭示不同空间任务要求下认知地图的神经表征。
周晓林课题组在《NeuroImage》上发表文章,结合自主开发的人际互动范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手段,对自我决策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异同是否可以泛化到个体加工他人在风险和模糊情境下的利他决策、进而产生感激情绪进行研究,揭示个体加工他人利他决策不确定性产生感激情绪的认知神经基础。
纳家勇治课题组在《Human Brain Mapping》发表文章,采用物体命名任务结合熟悉性评分的方法对物体命名与再认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物体命名过程与再认过程的激活脑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揭示了额下回在概念知识提取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灵活调控相应的语义表征脑区
张航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型用以解释人类认知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视觉启动效应,认为启动效应不是大脑对外界启动刺激的固化响应,而是大脑在固有的注意振荡与对未来目标的时间预期共同作用下的涌现特征。
陈良怡课题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文章,发展了一种新的超分辨荧光成像手段,通过荧光标记胞浆中的钙离子同时以“暗影”的形式“反向”标记出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揭示了线粒体对内质网(ER)钙库释放顺序的决定作用,并阐明背后机制。
韩世辉课题组在《eLife》发表文章,在既往科研成果,包括痛觉共情的内群体偏好以及催产素增强痛觉共情内群体偏好等发现,提出并验证了痛觉共情中的“不对称种族加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痛觉共情及催产素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群体冲突中复仇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揭示群体冲突中复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陈良怡课题组合作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发表文章,将三维无标记光学衍射层析显微成像与二维海森结构光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发明了一种新的双模态超分辨率显微镜。该新技术被命名为超分辨荧光辅助衍射层析技术(SR-FACT),让科学家首次看到细胞内真实全景超分辨率图像。
唐世明、余聪课题组合作在《Current Biology》上发表文章,报告了猕猴初级视觉皮层许多专门对格子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因对线条或者光栅不怎么反应,所以一直没有找到。这些格子神经元的发现,给从Julsez到达利到Morrone等人的关于林肯肖像的视觉与视觉艺术的美妙故事又添加了新的内容。
周晓林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发表文章,在内疚情绪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Yuji Naya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文章,通过检测单细胞的放电活动,发现不仅海马,鼻周皮质中也有显著多的细胞同时表征特征和位置信息,而TE区则没有。进一步的计算发现,鼻周皮质中特征和位置整合信息的反应时早于海马。
<< Prev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Next >>
×
Tips
您好,本网站不再支持IE6、IE7和IE8浏览器。
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请您升级您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
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
如果您使用的是IE9或者之后的版本,请
单击此处关闭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