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林实验室考察了汉语会话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对不尊敬指代的实时加工,实验中变化了交际参与者社会等级与会话中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使用的一致性,当说话人身份高于听话人时为一致条件(尊敬条件),当听话人身份高于说话人时为不一致条件(不尊敬条件)。结果表明,成功解决不尊敬指代需要语义-语用机制参与。此外,这些ERP 活动与对不尊敬词使用的容忍度、理解者性别、社会交往能力有关,这些结果支持了实时加工不尊敬...
周晓林实验室采用两阶段的人际竞争任务,证明了道歉不仅降低受害者的攻击性反应,而且会改变受害者对伤害方的内隐态度以及神经反应。
周晓林实验室采用人际伤害范式,研究决定补偿效果的因素。实验第一阶段,被试与两名同伴完成一个点估计任务,同伴在该任务上的失误会导致被试接受一个噪音惩罚。作为补偿,同伴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分给被试(交易型同伴),或帮同伴承担噪音(社会型同伴)。实验的第二个阶段,被试与同伴的角色关系翻转,被试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同伴接受惩罚性刺激,他们被要求用金钱对同伴进行补偿。结果表明,补偿的效果取决于个...
李晟课题组探究了轮廓在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的加工。实验表明共线轮廓可以在无意识条件下进行加工并产生注意吸引效应,而正交轮廓仅在意识条件下产生注意吸引效应。这些结果提示着在杂乱的环境中无意识的提取轮廓信息的能力与轮廓线本身是否符合自然场景中轮廓线元素之间的排布规律有关。实验结果为轮廓整合的加工机制提供了新的行为证据。
周晓林课题组​使用线索-目标范式考察奖赏预期和空间注意定向对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结果证实了奖赏预期对任务表现的促进作用。且在实验中都存在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的交互作用,即,愤怒条件下的奖赏效应显著大于中性条件下的奖赏效应,且该交互作用不受空间注意定向的调节。结果表明,奖赏预期能够提高行为表现,增强对愤怒面孔的敏感性,且该过程不受空间注意定向以及重定向加工的影响。​
周晓林课题组试图探讨社会等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在金钱分配中的(不)公平感知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前脑岛和扣带皮层的活动与个体对违背公平规范的行为进行利他惩罚的动机有关,在个体对情境因素与公平规范的整合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杏仁核对方案公平性的反应受到了社会等级的调节,表明杏仁核可能参与编码社会等级信息,进而在不同等级的状态下对公平与不公平方案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些结果表明社会等级确实会对个体...
韩世辉教授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发表关于文化-行为-大脑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Culture-Behavior-Brain loop model或CBB-loop model)​
方方实验室探索了先天性聋人的听觉皮层是否会表征刺激的视野位置信息。发现视觉刺激的位置信息能够被先天性聋人的听觉皮层内的神经活动模式成功地解码,但听力正常人的听觉皮层内的神经活动模式不能解码视觉刺激的位置信息,当两个视觉刺激位于外周视野、且沿水平轴上下分布时,解码效果尤其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刺激在先天性聋人的听觉皮层内也会按刺激的位置信息进行排列表征。
王韵研究组使用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多种实验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Cdk5) 调节炎症热痛觉敏化的机制,这一发现有助于为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方方教授课题组采用了基于fMRI的群感受野匹配技术,对早期视觉皮层V1-V3中编码不同感知距离的视觉客体的神经元群感受野位置进行测量,并结合行为心理物理法测量了受试个体Ponzo错觉的强弱程度,以此对Ponzo错觉的神经机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早期视觉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的位置变化与Ponzo错觉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进一步揭示了Ponzo错觉的内在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