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专课题组首次阐明了尼古丁对于纹状体多巴胺分泌的两个通路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其中的胆碱能间接通路是尼古丁的主要作用靶点。
李晟实验室结合奖赏学习与变化探测范式,考察了奖赏联结对视觉工作记忆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奖赏关联特征与任务无关的情境下,具有该奖赏关联特征的视觉刺激可以提高工作记忆任务的表现。
王韵课题组研究首次揭示了CDYL作为表观遗传调节因子与EZH2形成复合物通过影响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抑制BDNF的转录,协同发挥负性调控树突发育的作用。
王韵课题组研究发现PKD参与神经系统其他的功能调控过程,如神经元极性建立、神经保护和学习记忆。这篇综述着重讨论了PKD在其结构、激酶功能和细胞定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总结了PKD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功能调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方方教授课题组在视觉系统神经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课题组利用面孔知觉学习的实验范式,研究视皮层的可塑性机制。此研究中,心理物理学结果表明,八天的知觉训练可以显著的、长久的提高被试的面孔知觉能力。磁共振脑成像结果表明,该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左侧梭状回面孔区(left fusiform face area)的神经活动空间模式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提高与个体学习成绩高度相关。
王韵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急性可卡因暴露可引起大鼠纹状体蛋白激酶PKD1活性升高,如果敲减PKD1表达,则可以降低可卡因诱导的高运动活性。其机制与PKD1直接磷酸化D1受体421位氨基酸,并且促进D1受体的膜定位,增强下游ERK通路的激活有关。
王克威实验室与中科院张荣光研究组合作首次报道了TRPV3 N末端锚蛋白重复序列区(ARD)的1.95 Å的晶体结构。该结构显示TRPV3-ARD包括6个锚蛋白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序列包括一个内螺旋,一个外螺旋和连接两个序列之间的loop区。整个结构形成一个手心向上的手掌的形状,其中各个loop区形成了手掌的手指, 其中finger 3 loop的结构特征突出,它的构象变化影响通道的功能。
李晟实验室对场景知觉中不同空间频率的整合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发现,场景知觉中视觉刺激的高频成分与低频成分在语义层面产生相互作用。基于脑电记录的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显示,这一相互作用与早期(刺激呈现后122毫秒)前额叶N1成分相关。此发现表明,场景知觉中不同空间频率信息的整合可能发生在早期前额叶脑区的处理阶段,并由此引发对知觉加工的自上而下调节。
周晓林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注意资源分配中价值与知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以往的研究者们认为价值和知觉显著性共同决定注意分配的优先性。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只变化了价值的高低而将知觉显著性保持不变,没有考察知觉显著性在注意分配中的作用。
周晓林实验室的这项研究解决了跨通道加工中长期存在的争议,即来自一个通道的信息在何种程度上主导或干扰另一个通道的信息加工。这些争议的存在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没有区分跨通道交互作用中的不同加工阶段。